大家健康网 > 中医养生 > 中药 > 人体的这些私密黑洞细菌丛生

人体的这些私密黑洞细菌丛生

发表日期:2020-06-25 | 文章来源 :互联网
人体的这些私密黑洞细菌丛生

1鼻孔

即使在睡着的时候,我们的鼻子也还孜孜不倦地工作着。它在吸入氧气的同时,也会吸进一些其它杂质,当然也包括细菌。我们都知道鼻毛就是为了过滤这些脏物而存在的,也是身体抵御细菌的第一道防线。但是,细菌是会繁殖的,并且鼻孔中的温度和湿度,正是细菌繁殖的温床。光靠鼻毛去阻挡细菌,显然会让它力不从心。

鼻子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,它会跟身体的其它器官相互沟通和联结,所以,鼻孔里的细菌必然会殃及到身体的其它部位,从而引起多种疾病。所以,平时在做个人卫生的时候,应重视对鼻孔的清洁。

但是,鼻孔那么小,不可能总是靠手去抠,而且手上的细菌也会进入到鼻孔。怎么才能安全有效地清理鼻孔细菌?方法很简单,可以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,放进鼻孔“清扫”几下,或者干脆将生理盐水放在小喷壶里,对着鼻孔喷,等到盐水流出来以后,用纸巾擦去就可以了。生理盐水具有灭菌、杀毒的作用,所以,不需要用什么器械进入鼻孔里清洗,每天晚上用一次生理盐水,就可以将鼻孔里的细菌消灭干净了。

2耳窝

耳窝大概是我们比较“关心”的身体黑洞了,因为里面常有分泌物,学名叫“耵聍”,俗称“耳屎”。一听“耳屎”两个字,就让人浑身不自在,爱干净的我们,怎么能忍受耳朵里有屎呢?所以会时不时地掏耳朵,非把耳屎掏完了不可。

医生表示,分泌出耳屎是人体自发产生的一种保护机制。因为耳屎是酸性的,它会和耳朵里的小绒毛一起抵御外来的细菌侵袭。如果耳屎被掏净了,就是对细菌敞开了大门。若是掏的方法不当,或是太用力,导致出血,就更容易引起细菌感染了。

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导致耳窝里细菌滋生的原因,那就是戴耳机。首先,长时间戴耳机会影响听力;其次,耳机本身就有不少细菌,但是很少有人会时常给它消毒;再次,长时间用耳机就使耳朵内部无法与空气接触,影响了新陈代谢。

耳窝里细菌多的后果就是会引起中耳炎,如果拖着不及时治疗就会引起鼓膜穿孔,甚至影响听力。要想将耳窝清洗干净,可以采用双氧水冲洗,之后用棉棒朝同一个方法多转几圈就可以了,既不会伤到耳道,又可以有效地清除细菌。千万不要以为清洁耳朵就是掏耳屎,细菌才是导致耳朵疾病的罪魁祸首。

3肚脐

肚脐是人体唯一一个暴露在外面的穴位,也是多条经脉的交汇点。虽然肚脐一般不会暴露在外,但对它的保护也是一大重点。因为,它若是出了问题,就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,特别是腹腔内与肚脐相距较近的几个脏器。

有研究表明,肚脐里面的细菌可达到4000多种。一方面是肚脐的造型很容易藏污纳垢;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碍于肚脐对身体的重要性而不敢轻易去清洗。这些细菌藏在肚脐的褶皱里,可能并不会很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健康,但是它会慢慢地渗透进我们的身体,形成隐形的危害。毕竟,众多的细菌聚集到一起的威力还是不容乐观的。

在清洗肚脐的时候,可以用棉签直接蘸水慢慢地做清洁,也可以将稀释后的酒精涂在上面,起到消毒的作用,但千万不要用手去抠。在清洗肚脐的时候,可以用棉签直接蘸水慢慢地做清洁,也可以将稀释后的酒精涂在上面,起到消毒的作用,但千万不要用手去抠。

其它容易滋生细菌的身体部位

1腋窝

当我们平时运动量大,或者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,腋窝下总是容易出汗。这个地方不易通风,汗液往往很难散出去,不仅味道难闻,还会滋生出很多细菌。加之很多人都有腋毛,腋毛本身就容易吸附皮肤或衣物上的细菌,加上流汗,肯定会使细菌繁殖得更加迅速。如果平时再不注意清洁,自然会使情况更加严重,也许暂时不会产生疾病,但就是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臭味,也够让人嫌弃的。天气热了,就应该增加洗澡的频率,在清洗腋下的时候,应像洗头发一样,用沐浴露搓出泡泡后,再抓一抓腋毛,用清水多冲洗一会儿。

2额头

额头往往是被人忽略的部位,不看着镜子,自己就很难关注到它。但额头一直暴露在外,加上它也是油脂分泌得最旺盛的地方,很容易吸附细菌。此外,额头也是人体最容易出汗的地方之一,而汗液可帮助人体新陈代谢,它会代谢出体内的一些物质,恰好有利于细菌的存活。所以,额头很容易长痘痘,平时一定要注意清洁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一天只洗两次脸,也只有在洗脸的时候,才会彻底清洁到额头的皮肤。平时不妨随身携带一些湿巾纸或是去油面纸,感到冒油太多或是出汗的时候,就适时地擦一下。

结语:个人卫生是我们每天都会做的,我们不求身体上一尘不染,但至少不能细菌丛生。我们身体上的有些地方,还真的是卫生死角,平时不容易注意到,常常忘了清洁;或者知道它脏,却不知道怎么清理。以上小编给大家总结了鼻孔、耳窝、肚脐等非常容易藏污纳垢的小黑洞,还有腋下、额头等容易被人忽略的部位,以及如何正确地清理它们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大家健康网(http://www.djjkw.net/)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,传播健康知识。

大家健康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