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养生保健 > 防灾救助 > 亲身经历告诉你这洞为啥不能挖

亲身经历告诉你这洞为啥不能挖

发表日期:2022-02-19 | 文章来源 :互联网
“90后”小姑娘耳朵里长了“霉菌”

王小姐是一名爱干净的姑娘,尤其是对自己的耳部。可是最近她却觉得有点不对劲,耳朵闷闷的听不太清楚,而且还有些痒。刚开始王小姐并不在意,可是过了两天越来越痒,好多次睡梦中耳朵被她抓出了血,还流出了黄色的液体。

经医生检查,王小姐被诊断为霉菌性外耳道炎,也叫外耳道真菌病。“我清理得这么勤,怎么还长霉菌?”王小姐很疑惑。“我平常有空就会去做个足浴,或者去理发店洗个头,顺便叫采耳师掏一下耳朵。”王小姐觉得,掏耳朵一来可以清洁耳部,二来躺着掏耳朵很舒服,所以每周都会掏个三四次,隔段时间不掏,就会感觉耳朵塞塞的,不舒服。

这些年来,掏耳朵已经成了王小姐的一种习惯,了解到王小姐的情况后,医生表示,耳病与王小姐长期频繁的“采耳”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
耳屎会自己掉落不需要特意清理

沐浴洗头后,外耳道容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,若“采耳”人使用不当的手法刺激,或者采耳的器具未进行严格消毒,很容易会引起真菌感染,而且耳部温暖潮湿的环境很适合霉菌的生长繁殖。

“由掏耳引起的耳膜穿孔病例也不少见。”专家表示,“很多人认为耵聍,也就是常说的耳屎,是人体的废弃物,其实这是一个误区,它对耳朵有着保护作用。”耳屎占外耳道外三分之一,它不仅能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,而且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,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。如果频繁掏耳朵,将耳屎一掏而尽,就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,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,会引起慢性炎症,出现耳朵疼痛、流脓的症状,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听力下降。

“一般来说,正常成人的外耳道有自洁功能,不需要掏耳屎,而且相比较掏耳屎,保持外耳道的干燥更为重要。”邹医生解释,耳屎累积到一定程度,会随着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,不断脱落排出耳朵外面,所以正常情况下,不用过度担心耳屎堵塞耳道,用棉签掏耳朵,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,还会将它们往里推。

“其实,耳屎也好、鼻涕也好,身体都有自洁功能,一般不需要特意清理。”邹医生提醒市民,如果出现异常,大多是机体病变引起的,建议及时就诊。生活中,很多人吃完饭或闲着没事时就喜欢随便拿支“耳勺”掏耳朵,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没事就用发夹、指甲等掏耳朵的习惯,觉得这样很舒服,却不知这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,把细菌带进耳道里,引发疾病。

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,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,皮下组织少,血液循环差,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、感染,导致外耳道发炎、溃烂。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,造成鼓膜穿孔,影响听力,发展成中耳炎,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。此外,掏耳朵过频,会刺激耳道皮肤,容易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。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,可以手术切除,但切除后极易复发,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。

别看“耳屎”名字不好听,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。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,味道很苦,且有一定挥发性,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,也不适宜细菌生长,因而“耳屎”有阻止小虫飞入、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,最好不要经常抠挖。

经常掏耳朵的具体危害

1 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。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,容易把皮肤划伤,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。或因来回搔刮,把细菌挤入毛囊、皮脂腺管,引发炎症、流水,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。

2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,使皮肤淤血,造成耳屎分泌增多,堆积严重。也就是说,耳屎越掏越多。

3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,鼓膜发红、变厚,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。

掏耳朵注意事项

1最好用棉棍,轻轻在外耳道转动,然后耳朵朝下,则耵聍可自行出来;尽量做到不用指甲、铁签等尖锐物掏耳。

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,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;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“油耳”的人可适当短一点,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。

如果长期不掏耳朵,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,这时,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,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,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--3天预防感染。

一般而言,耳屎不必人工清除,它会在说话、吃饭、打呵欠时,随着下颌运动,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,自动被排出。

不要随便掏耳朵

生活中,我们经常看到,有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一些诸如火柴棒、小发夹之类的东西掏耳屎,并说为了舒服。其实,这样做害处很多,轻则导致耳道发炎,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。这是为什么呢?

原来,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,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,皮下组织少,血液循环差。耳屎,医学上叫盯聍,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,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,影响听力,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,使耳道发痒。所以,耳屎过多就应把它掏出来。但是,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,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,引起耳部疼痛,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。

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,阻塞毛囊,有利于细菌生长,导致耳道奇痒、流黄水。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,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,耳屎反而会更多。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,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,同时,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,使耳道奇痒难忍。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,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。

鼓膜是一层厚约0.1毫米的薄膜,如果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,不小心会将鼓膜刺伤甚至穿孔,严重的会造成耳聋。耳屎多了,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,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。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,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。耳屎”也有人称为“耳蝉”,医学名称叫“外耳道耵聍”。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,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,这些液体量很少,但黏性很大,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悄粘在一起,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“耳蝉”。

“耳蝉”积聚较多时,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,因此应掏出来。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,如有人用手指甲、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,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,导致外耳道发炎、肿胀以及剧痛。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,但如果形成习惯,频繁掏耳,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。一般细菌感染,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,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,则耳内瘙痒剧烈,会使人坐立不安。另外,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,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,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。

日前有媒体报道,成都一男子因为长期挖耳朵,导致出现外耳道乳头状瘤的报道被多次转载。于是很多人也开始关心起掏耳朵这件小事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掏耳朵是一件每个人都会做,并且让人觉得“很爽”的事情。殊不知,错误的“享受”方式会招致恶果。经常掏耳朵、使用不正确的工具、乱帮孩子掏耳朵等,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。若不小心,还可能令中耳炎找上门。

掏耳朵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

1鼓膜破了,一定会耳聋

正解:掏伤鼓膜,听力下降

坊间对鼓膜的认识是,一旦鼓膜破裂了,听力就没有了。其实并非如此,鼓膜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当平常的事情。很多人在掏耳朵时掏得太深,碰到耳膜很痛,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个小孔。鼓膜的功能是扩发音量、增强听力,它的破损甚至破裂只会影响听力,但不会完全导致失聪。一般人掏耳朵时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个小洞,一般来说3个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的。

要提醒的是,“不仅掏耳朵会捅破鼓膜,过大的音量、很重的一巴掌、打球撞击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。”陈观贵说,例如有一个小孩在玩沙炮的时候震伤了耳朵,鼓膜上破了个洞,听力大大受损。

2弄痛耳朵了,滴滴消炎水

正解:没有感染不要滴

就像眼睛干涩就滴眼药水一样,很多人耳朵一有问题就滴消炎水。殊不知,乱滴药水也可能带来炎症。如果掏耳朵时,用干净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、受伤了,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药水。此时外耳道没有受到细菌感染,保持干爽洁净的环境。但滴了消炎药水之后,反而营造了一个潮湿温润的环境,更容易滋生细菌。

什么情况下可以滴消炎药水呢?当耳朵出现感染、流脓时,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滴消炎药水。洗澡时,最好别弄湿耳朵。可以用棉花团塞住耳朵再洗澡,棉花团湿了再换。另外,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后,最好滴两滴消毒药水。因为公共泳池内内的水可能存在各种细菌。

3耳朵觉得痒就掏

正解:可能是真菌感染

很多人都有定时清洁耳朵的习惯,特别是油耳的人,常常有油流出来,或者觉得痒,每过几天就掏一次耳朵。陈观贵对此表示,油耳和干耳是遗传的,没有办法改变。油耳的人一但感觉油流出来了,用掏耳棒清洁一下看得见的外耳道是可以的。不过,正常人的耳屎会自动脱落,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。无论是油耳还是干耳,清洁耳屎的频率大约一个月一次就够了。一来耳屎的生长速度没有那么快,二来耳屎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不要将其“扼杀于摇篮之中”。

我们的耳朵都有两节,外面的一节外耳道表层覆盖着皮肤,不小心碰到了也不痛。但里面看不到的一节表面是薄薄的黏膜,一碰就会痛。在清洁时,最好使用松软、干净的棉签,硬的掏耳工具,如挖耳勺,其实并不好。陈观贵提醒,很多耳朵痒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,经常用不干净的手掏耳朵、患有脚气病的人,都是耳朵感染真菌的主要人群。一旦感染了,最好及时到医院做检查。

4耳朵痛自己会恢复

正解:长期受伤可治脑膜炎

耳朵发炎的问题并不大,因此很多人会忽略了正确治疗。陈观贵表示,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。耳朵受伤发炎而不治疗,很可能出现反复感染而造成慢性化脓性综合炎。不仅出现听力下降,还会导致肉芽、胆脂瘤,破坏听骨等。听骨被损坏到一定程度了,无法自愈,只能通过手术解决问题。

大家健康网(http://www.djjkw.net/)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,传播健康知识。

大家健康网_倡导健康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