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健康网 > 运动养生 > 瑜伽 > 夏季想要健康需要睡个午觉

夏季想要健康需要睡个午觉

发表日期:2020-04-23 | 文章来源 :互联网

  天气热时,晚上睡不着,导致睡觉晚,第二天起床还是有些困意,这样的身体会出现问题的,那么夏季健康怎么办?小编来告诉大家,夏季如何养生呢?

  夏季养生常识

 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,夏天白天时间比较长,所以夏季人的睡眠时间也应该相应的多一些。此时养生既要保护阳气,也要顺应阳盛于外、阴伏于内的特点。夏至过后养生宜睡“子午觉”、多吃“苦”,此外炎炎夏日还是治疗一些冬病的好时机。

  夏季要睡好子午觉

  俗话说“不过夏至不热”,从今天起,我市真正进入了炎炎夏日。夏天阳光凶猛、气候炎热,加上人体阳气上扬,易使人气烦浮躁。夏季要注意养“心”,保持心境平静,心情愉悦。起居上宜睡好“子午觉”,即最迟晚上11时前进入梦乡,中午要适当小憩。

  夏日作息提倡睡“子午觉”

  根据《黄帝内经》睡眠理论,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,水火交泰之际,称为“合阴”,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,也是睡眠的最佳时机。因此夜晚在子时(21时至23时)以前上床,可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。

  “按照中医理论,在炎热的夏天里,提倡市民睡子午觉。”专家介绍,“子”时是人体经气“合阴”的时候,有利于养阴,晚上11点以前入睡,效果最好。因为这个时候休息,最能养阴,睡眠效果最好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“午”时是人体经气“合阳”的时候,有利于养阳,午觉只需在午时(11时至13时)休息30分钟即可,因为这时是“合阳”时间,阳气盛,所以工作效率最好。

  想长寿睡好“子午觉

  新近一项调查显示,有不少人不重视睡子午觉。要知道,子午时段能睡个好觉,对人体健康特别重要。 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,睡眠与醒来是阴阳交替的结果。阴气盛则入眠,阳气旺则醒来,所以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阳气尽则卧,阴气尽则寐。”子时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,此时阴气最盛,阳气衰弱;午时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,此时阳气最盛,阴气衰弱。

 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,也是人体经气“合阴”及“合阳”的时候,这两个时间段如能熟睡,非常有利于养阴阳,对身体健康极有好处。尤其子时,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,这个时候休息能养阴,睡眠效果最好,而且睡眠质量也好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。

  子时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、胆的时间,应该熟睡养肝。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,肝胆得不到充分的休息,可表现为皮肤粗糙、黑斑、面色发黄等。午时“合阳”时间则要小寐,即使不能够睡觉,也应“入静”,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。

  子午觉真的很重要,所以想要很好的睡好子午觉就需要很好的调理自身的情况才可以,不仅如此还需要很好的利用好早晚的时间锻炼,这样才能更好的养生。夏季养生很重要。

  睡好子午觉

  “其实人体经历盛极必衰是必然的,女性28岁达到身体健康巅峰,男性到32岁才开始走下坡路。”虽然身体不可能一辈子处于登峰造极的状态,但对抗亚健康是完全可行的,“很多人生病才找致病因子,却不知是平日阴阳失衡导致长期亚健康让病菌入侵。”他表示,炎热夏季防亚健康应多吃人参生麦饮,打败亚健康还提倡多睡“子午觉”.

  阴阳失衡导致人体健康“出轨”

  随着年龄的增加,健康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呈现抛物线变化,这是生老病死中无法避免的规律,然而女性确实比男性“吃亏”一点,更早开始进入衰老期。

  他介绍,《素问·阴阳名家大论》中说:“年四十,而阴气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”寥寥数语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、心理特点,着重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,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。

  夏天可多吃“苦”

  在饮食上,减酸增。她说,夏季肝气弱,心气正旺,金气受伤,饮食应注重调理脾胃,益肝补肾。夏至前后可多饮绿豆汤、吃些莴笋、苦瓜等苦味蔬菜,另外还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。

  夏季饮食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不仅如此还需要多吃点苦,夏季吃点苦好处多,还可以搭配几款夏季的养生药膳来吃,这样吃起来好处才更多。赶紧的吃起来吧!

  两款膳食配方

  夏季养生还可结合膳食调节,以下是两款口味及功效均佳的膳食配方:

  1、荸荠竹蔗茅根饮

  材料:荸荠250克竹蔗50克新鲜白茅根100克。

  做法:上三味洗净,将荸荠打碎,加适量水煮汤代茶饮。

  功效:有清热消暑生津功效。

  2、白术茯苓鲫鱼汤

  材料:鲫鱼250克白术15克茯苓25克豆腐1块姜葱、蒜等调味品适量。

  做法:鲫鱼去脏洗净与药材加水适量同煮,鱼熟时放入豆腐,煮熟,加入调味品,稍煮即可。

  功效:有健脾和胃、消暑生津的功效。

  总结:夏季想要做好养生工作还需要搭配合理的药膳来食用,我们可以试试以上介绍的方法。

大家健康网(http://www.djjkw.net/)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,传播健康知识。

大家健康网